管理常識
制造過多或提早完成,在豐田則被視為最大的浪費。精益生產方式所強調的是“適時生產”,也就是在必要的時候,做出必要的數(shù)量的必要的東西。此外都屬于浪費。而所謂必要的東西和必要的時候,就是指顧客已決定要買的數(shù)量與時間。
假設客戶只要100個,而每個1元,如果生產了150個,這售價卻不會是150元,因為多余的50個并沒有賣出去,僅是變成庫存,因此利潤也就無從產生,換句話說,多做了是浪費。而制造過早同樣也是浪費,但為什么有很多工廠會一而在地過多與過早制造呢?最大的原因在于他們不明白這是一種浪費,反而以為多做能提高效率,提早做好能減少產能損失(不做白不做,機器還不是一樣停著?),顯然這是一種極大的誤解。
認為制造過多與過早能夠提高效率或減少產能的損失,是見樹不見林的看法,因為真正利潤的產生是從銷售而來,而不是效率與產能。為了看到更多的效率與產能,制造過多與過早而銷售量并沒增加,僅是增加了庫存量,你說這合算嗎?因此,精益生產方式強調,絕不允許制造過多(早),因為:
1、它只是提早用掉了費用(材料費、人工費)而已,并不能得到什么好處。
2、它也會把“等待的浪費”隱藏起來,使管理人員漠視等待的發(fā)生和存在。
3、它會自然而然地積壓在制品,其結果不但會使生產周期變長(無形的),而且會使現(xiàn)場工作的空間變大,機器間的距離因此加大,要求增加廠房,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將逐漸地吞蝕我們的利潤。
4、它也會產生搬運、堆積的浪費,并使得先進先出的作業(yè)產生困難。
產成品制造過多顯得更為可怕,要求尋找一個能存放大型機產品倉庫的呼聲日益高漲。造成這種可怕狀況的原因是什么?營銷部門發(fā)貨不暢,但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希望公司內的主要機型均有庫存,以便一旦簽訂合同就可以發(fā)貨。營銷部門和生產制造部門間的信息溝通不暢,交貨期確認不準,不是按照實際交貨期生產,而是按合同交貨期生產,為補充庫存而生產。
生產制造部門為提高效率和設備利用率而成批投入和生產。但是每月仍有一些按交貨期完成的產品入庫后較長時間不發(fā)貨,造成浪費。因此,應要求各事務所對交貨期的確認工作真正重視起來,應該在合同交貨期前一個月把信息及時準確地反饋回來,避免在進入上下筒組裝后才通知的情況發(fā)生,則可預防大部分的過多成品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