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常識
在過往項目與領導者訪談中,問及團隊的例會機制效果時,管理者常常感到不滿意的是:很少聽到不同觀點或持不同意見的人據理力爭堅持到底的,大家都傾向于讓自己的觀點與其他人保持一致,最后導致觀點趨于雷同,沒有新意見產生。
其實這是所謂的“羊群效應”。正因為羊群效應,很多會議沒有發(fā)揮出應有的價值,而純粹變成浪費時間。
產生“羊群效應”的原因有三個:①因為領導的權威而刻意附和;②對自己觀點不自信,害怕建議不被采納;③看到已經討論出了有傾向性的結論,不愿再提出其他意見,選擇沉默。
那如何避免會議上的的“羊群效應”?
首先,在討論前,收集大家的觀點并共享給團隊的每個人,能有效避免“羊群效應”。比如亞馬遜創(chuàng)始人貝佐斯在每次開會前,都要求團隊的每個人提交備忘錄,將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同時還要閱讀其他人的備忘錄,了解其他人的想法,之后再進行討論。
其次,與羊群效應相對,一次好的團體討論,分為兩個階段。
階段一是“開腦洞”——進行開放式的討論,讓每個參與者分享自己的想法。但開腦洞不是毫無目的的閑聊,這個階段要明確重點:需要解決的問題或實現的目標。
第二個階段,是“聚焦實干”——不再需要多元聲音,強調在可行性的限制下,找到最佳方案。
再次,討論時改變發(fā)言順序。
隨機安排發(fā)言次序,或讓資歷最淺的成員先提意見,都能避免附和領導、前輩的情況。這也提醒領導者要“少說多聽”,鼓勵成員分享,否則集體智慧很容易變成領導一個人的“智慧”。
最后,一個成熟的團隊,應該有一些專門唱反調的人。
討論時引入這類人參與,能有效避免團隊走向極端。同時,他們的出現,會減輕其他有不同意見的人面臨的壓力,讓他們能更輕松地發(fā)出自己的聲音。這類人可能不受歡迎,卻是領導要保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