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世紀80年代認知負荷理論提出以后,迄今為止,國內外學者對其所做的研究方興未艾,現(xiàn)已成為教育心理學和教學設計領域最有影響力的理論框架之一。
認知負荷理論
認知負荷理論認為:由于一切信息加工都需要在工作記憶中進行,而且腦的工作記憶非常有限,因此人腦在任意時刻所能承受的“認知負荷”,都是極為有限的。
《認知負荷理論及其在教學設計中的運用》認為認知負荷具有主觀性、內隱性、變化性、相對性四大特點。
主觀性
主觀性特點是認知負荷的內在本質特征。
認知負荷是個體在學習或任務完成中進行信息加工所耗費的認知資源總量。
認知負荷的大小總是受到學習者主觀特征的影響與制約。
不同的學習者由于動機、期望、心理壓力、知識基礎、時間認知、個性特征等因素的差異,即使對于相同數(shù)量、性質或難度的任務所投入的心理努力也是有所不同的,從而使認知負荷的高低水平表現(xiàn)出較大的個體差異性。
個體內在的元認知能力、大腦所儲存的圖式內容和水平也是有差異的,這也使認知負荷表現(xiàn)出的主觀性特點。
內隱性
認知負荷具有較為明顯的內隱性特點。
學習者的認知加工過程是發(fā)生在其頭腦內部的。
而學習者的大腦像個黑箱,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因此,這個過程所承載的加工任務量也是隱藏在學習者內部的認知系統(tǒng)中的。
變化性
學習者的認知負荷有具有動態(tài)變化的特點。
學習者在學習或完成任務過程中的認知負荷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時間段、學習材料、任務性質等因素的不同,不斷發(fā)生變化,在不同學習階段,其知識水平、學習表現(xiàn)與認知負荷是有所不同的。
人的心理過程在形式上和效率上都有著自己內在的節(jié)律性與周期性,在不同的時間段內,學習者的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是有差異的。每個人都存在著自己的最佳時間段,在該時間段內,個體的認知監(jiān)控與調節(jié)、圖式的自動化水平較高。
認知負荷有著明顯的指向性,指向的學習材料與任務性質不一樣,學習者所投入的心理努力程度也不一樣。國家紀念活動,由國家權力機關決定設立。
相對性
從水平上看,認知負荷是一種相對的水平。
認知負荷的高低是相對于不同個體、個體的不同時期、個體加工不同的任務材料來講的,它不是一成不變的。